文/郭孟庭
KIST 學校地處偏鄉,面對班上數量少程度卻落差甚大的孩子,要怎麼照顧到每一位孩子的學習動機,成為 KIST 老師最大的課題之一。
在偏鄉地區,老師一方面要面對課本進度壓力,教室裡也常見不同的學習困境,例如因班級人數少,孩子彼此之間缺乏團體動能刺激學習動機,也較少學習的楷模可以激勵提高學習動能;班級裡弱勢學生比例高,普遍家庭功能薄弱,在缺少文化資本的刺激之下,更容易形成學習基礎的落差;而面對高比率學習落後的孩子,往往出現「學習雙峰」的教室情境。
因應學習進度與速度都不相同的孩子,KIST 相信個人化學習能幫助每一位孩子用最適合的速度、教材、自學方法學習,讓踏入教室的每個孩子都能夠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,並以邁向終生學習與自主學習為目標。
什麼是個人化學習?
「個人化學習」的目標在於幫助學生成為一個自我導向的學習者,將學習的主導權交還給孩子,老師的角色轉換為從旁協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速度、透過提問協助搭建鷹架、引導思考,逐步建立學生的自學能力,亦符合 108 課綱強調培養「終身學習者」的終極目標。
在 KIST 強調學習力和品格力的教育理念中,老師在落實個人化學習時,亦是以學科知識為土壤,專注認知技能發展與成功習慣建立,藉由自我學習監控,逐步培育學生的自學力。老師首先應知道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點,協助每位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策略,並適時提供示範和回饋,教導學生如何在自我監控學習進展時,反思進步或不進步的原因及改進方式。老師進而能逐漸退除教師的提示與協助,給予學生獨立練習的機會,但仍舊持續從旁運用正向語言陪伴孩子。若遇到挫折,可以透過師生對話帶領孩子藉由品格力激勵內在動機,肯定自我的優勢與價值,除了讓孩子學習知識外,也讓孩子學習如何學習。
落實個人化學習的策略有哪些?
個人化學習包含三大歷程:知識存取、學習參與與學習成果的展現。KIST 老師爬梳國內外經驗,透過以下幾個元素的搭配及混合使用,逐步落實個人化學習:
- 科技導入
透過數位工具和數位學習資源扮演虛擬教師的角色,解決老師無法同時教授不同學習內容的困擾,而對於重複性高的講述工作,正是機器擅長處理的地方。將數位工具導入課堂,學生不但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學習,老師亦可以轉化為教練的角色,專注在提供回饋這樣高影響力的教學活動 對於完成任務的學生,進行口頭提問與互動,提升。目前 KIST 老師常使用的數位平台包含均一教育平台、翰林雲端學院、Raz-kids、學習吧等。
- 分組、合班教學:從差異化到個人化
依照不同的課程主題,將班級裡的學生按「同質性」或「異質性」分組可以達到不同的學習成效。「同質性」分組可以讓學習速度較快的孩子,在老師給予簡單引導後,獨立向更進階的題型挑戰,老師就有時間陪進度較慢的學生練習。而在「異質性」分組裡,則有機會讓低成就的孩子也有教人的機會,進一步累積其學習成就與動機。
在偏鄉小校每個年段學生程度落差極大的情況下,亦可進一步實施「合班分組」教學,從「差異化教學」著手,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力,再慢慢走向「個人化學習」。
- 雙師協同:用全校的力量辦學
無論是否有合班的分組教學裡,透過雙師協同教學,讓每位老師都可以更有餘裕關照孩子的學習進展,除此之外,這樣的教學模式增加了老師相互觀摩與協助的機會,在共同備課的過程中,透過對話相互激盪教學策略,不僅能開創出更多創新教學的可能性,亦能彌補經驗較為不足的老師在教學上的困難,是促進教師專業快速成長的策略之一,落實以全校的力量辦學的信念。
個人化學習,師生的共長
「沒有一位孩子是教室中的客人」是 KIST 對於課堂學習的最高期待,而這樣的課堂風景建立在我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學習,透過差異化和個人化教學策略,重新賦予孩子對學習的選擇與掌控權,老師亦能更容易照顧到每一位孩子的差異性,讓孩子成為教室裡的主人。面對未來世界的快速更迭,KIST 也相信老師的教學重心已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,更是學習力、品格力和文化力的操練,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,才是真正能讓孩子帶著走一輩子的能力。
*現場故事:
1.〈從A到Z的簡單練習,是從 0 到 1 的不簡單嘗試〉訪談桃源國小 玉芳老師和銘志主任
2.〈沒有落單的孩子:個人化學習的合作之道〉訪談樟湖生態國中小 妃君老師和國正主任
3. 〈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學習步調〉訪談峨眉國中 柏丞和珮雲老師
*延伸閱讀:柱子老師(柱督)的課堂記事〈如何突破偏鄉小校的教室孤島~跨年級大單元數學教學分享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