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蘇子淵
接續過去七次工坊的主題,並依據美國 KIPP 學校參訪所帶回來的經驗,本次特別針對「核心價值與協作文化」,尤其是針對 KIST 體系的核心價值,期以眾人智慧進行再聚焦,以強化體系的認同與共同意識。也感謝聯發科教育基金會的協助,讓本次工坊得以在國立台灣大學學新館的「M-Space」舉行,希望優質的活動空間能激勵大家互動討論的動能。
核心價值與組織文化
根據 2023 年 1 月所做的 KIST 成員參與及承諾調查(KIST Engagement Survey)所統計,看見夥伴們對於「學校文化」及「校內協作」的認知是有進步空間。因此,本次工坊最重要的任務,便是以基金會與公益報告所整理出的十項核心價值清單,經過討論及投票後,選出六項作為 KIST 最終核心價值,並期待各校能以此為基礎,發展出屬於自校的學校文化及協作模式。
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——李吉仁老師首先談到,學校要成為「深度學習」的場域,需要四個面向能夠動態調整、協同發展,分別為:
- 聚焦導向:
- 建立願景與目標,並聚焦於最重要的改變要點。
- 以學習者的身份,協助成員找到通往,成功的路徑。
- 培養協作文化:
- 建立成長與容錯的協作文化,促進成員專注於達成目標的專業能力成長。
- 建構組織的學習能量。
- 確保績效當責
- 建立由內而外的成功評估指標。
- 導引成員對績效指標產生當責行為。
- 深度學習
- 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。
- 在教學方法中建立嚴謹度。
- 建構能讓有效教學實務得以跨校遷移的方法。
而在 KIST 聯盟的協作文化中,分為第一線的「老師、孩子、家長、社區」、第二線的「學校校長、主任、行政夥伴」及第三線的「基金會、主管機關、外部夥伴」。而第二線的夥伴如何訂定學校的發展方向,並根據團隊的步調調整節奏,是在建立學校文化中最至關重要的。位處第三線的基金會,則是確保各校制度、方向與最終目標的適配性,並讓其產生可複製的系統化模式。
在美國 KIPP 學校的參訪中,夥伴們看見 KIPP 學校強調的組織核心價值。結構上如同洋蔥般,內層是根本假設(assumptions),中層是核心價值(core value)與信念(belief),外層則是行為(behaviors)與表徵(artifacts)。李老師也以 Apple 重視「創新」及王品重視「誠實」的案例,說明核心價值是如何影響整個組織或公司的成員屬性、社會化程度、組織承諾度,以及最終的組織效能。同時,也透過 IBM 及微軟的案例,說明如發現原有的核心價值造成組織僵化,是可以根據現況及夥伴共識來調整核心價值。
核心價值與文化形塑
在經過學校領導人們縝密的討論與投票後,選定「成長心態」、「當責態度」、「團隊協作」、「誠信正直」、「多元包容」及「健康幸福」作為 KIST 的六項核心價值。
確立 KIST 核心價值後,本次工坊也邀請了 3 位 KIST 學校的校長分享核心價值會如何創造學校文化的改變。首先,三民國中林國源校長說到,在三民國中,透過不同溝通群組,收攏不同任務事項中利益關係人的想法與回饋,並產生共同語言、凝聚共識,即使沒有列出具體的行為指標,也在無形中建立起打群架的文化。國源校長也以 K : star 課程體驗設計為例,分享如讓學員感受最真實的 KIST 文化。峨眉國中陳姿利校長分享了峨眉文化的「333+3」 分別為:峨眉的 3 個價值——輕鬆執行、達成使命、邁向卓越;達成價值的 3 個路徑——穩定成長、優勢根基、關鍵改變;需要行動的 3 件重要事——共同圖像、刻意練習、慢就是快;得到的 3 個啟示——允許混亂、相信而看見、急迫的耐性。樟湖生態國中小陳清圳校長以「轉山」為主題,分享樟湖轉型的心路歷程,並強調在碰到挑戰時,學校的文化價值必須確實展現,讓利益關係人能看見、認同,並支持你的行動。分享的最後,誠致教育基金會創辦人—方新舟方大哥勉勵所有夥伴銘記自己對教育的信念,並鼓勵年輕夥伴能一同領導創新改變發生。
建構體系的協作文化
「協作文化產生需要有多項具體的行為出現才得以實踐」李老師為所有夥伴疏理了 2023 – 2025 年 KIST 聯盟發展重點概念,並重申 KIST 的領導力如要持續擴散、保持前進,需要持續做出改變。承接「做出改變」,經過美國 KIPP 學校參訪之旅後,112 學年針對「新進教師支持系統」做出大量優化。首先,KIST 教育發展中心(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,簡稱 EDC)顧問—國源校長從自身經驗出發,也邀請樟湖生態國中小陳清圳校長、峨眉國中陳姿利校長、拯民國小林郁杏校長分享曾經身為新進教師的故事。接著,邀請各校整理自己在「新進教師支持」上做對了哪些事,從中學到什麼經驗,讓學校有意識地整理自己的「新進教師支持系統」,並看見可發展方向。國源校長也分享在優化後的新進教師支持系統中,將以「72021」作為整體規劃的密碼,其代表 70% 實踐、20% 同儕學習及 21 天習慣養成計畫。而要能完成「72021」,基金會後台與學校的協作任務需要彼此配合,例如:由基金會通盤設計新進教師密集培訓營(K Camp)及培訓教學教練,在新進教師進入學校場域後,則由學校協助教師融入學校文化,並讓各校教學教練適時提供支持。
而工坊最後,李老師認為,無論學校要先進行學校文化形塑,亦或是如「72021」等制度上的推動,都需要列入學校發展策略藍圖(SPTS),才得以讓最終結果的路徑更清楚。李老師也提到,教學是一個實踐的智慧,做中學才是成長的引擎,期待有一天,我們相信、創造出的改變,能夠被大眾認可,甚至成為主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