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陳思瑜
訪談對象/雲林縣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 李盈萱老師
在樟湖生態國中小五年級的課室中,學生舉手詢問老師:「老師,為什麼不能先擴分再約分變成小數?」老師回答:「也可以阿!但你就比別人多了一個步驟,不過如果這是你習慣的方法,也可以這麼做。」
「教師與孩子是彼此的學習者,不存在上對下的關係,大家是在同一個平台上作對話。」這是導師李盈萱在和孩子們相處時秉持的核心理念。任何事情都是有對話空間的,只要彼此相互尊重且保持禮貌。
從「企業管理」回到「教育現場」,找尋自我價值
原先在餐飲業從事管理工作已得心應手的盈萱老師,想要追求更多的自我成長與突破。當時她和朋友聊到此事時,剛好憶起自己的至親在前些年去世的往事,朋友便詢問她:「如果你的生命長度跟你家人一樣的話,你所剩的時間要做什麼?」讓大學主修學齡前教育、一直關心教育議題的盈萱老師,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接下來的職涯發展。
偶然看見電視報導「近 20 年台灣青少年及兒童自殺率逐年增高」,讓盈萱老師認為,即便孩子受的教育再完善、學習再努力,在心理狀況沒有被照顧好的情況下,我們隨時都有可能失去孩子。因此她開始思考自己可以為這個社會現象有什麼樣的貢獻,「如果家庭給予孩子的支持力不夠,那學校、老師、甚至自己有沒有可能成為那個接住孩子的安全網?」
因此,盈萱老師毅然決定親自走進教育現場,去年開始成為 TFT 計畫第九屆的成員,來到樟湖國中小擔任五年級的班導師與數學科教師。
從相信老師到相信自己,營造平等的對話空間
「當孩子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,可以信任自己的時候,我覺得他就可以做出他真的喜歡的選擇;當他知道自己是誰時,他就可以用善待他人的方式去回應這個社會。」盈萱老師認為,有些學生在生長環境中常常遭受指責,讓他們對自己沒自信,沒辦法相信自己可以成為更好的樣子。因此盈萱老師的原則是,不將個人情緒帶到學生身上,耐心地與他們溝通,尊重他們的想法,建立自己與學生之間的信任關係,進而培養其自我欣賞與自我覺察的能力。
盈萱老師為了培養學生自主的能力,讓學生自己安排座位。起初大家都想和自己比較要好的朋友坐在一起,班級秩序變得難以控制。透過老師適時反映,學生意識到這樣的安排會影響到大家上課的權益,因此在幾次的嘗試與協調後,學生開始根據班上的人際狀況進行調整,不讓會吵架的人坐一起,也不會讓很愛聊天的同學坐一起,給予彼此優質的學習環境。
這是盈萱老師在樟湖國中小任教的第一年,對教育懷有熱忱的她發揮自身的影響力,透過理解學生的情緒,給予正向支持與鼓勵,與學生保有平等的關係相互學習,賦予學生心理上滿滿的支持與關懷。盈萱老師盡心成為接住孩子那張牢固的安全網,同時也希望可以成為讓孩子信任的大人,陪伴他們快樂學習與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