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韓恬欣;責任編輯/陳冠華
2025 K CAMP 以體驗導向課程為核心,結合「KIST 文化/價值」與「非認知素養」,協助新進教師(以下用新師代稱)自我覺察、理解聯盟文化,並建立對團隊與資源的初步連結。課程強調實作與反思,引導教師從個人出發,進而看見團隊合作與教育現場的更多可能。
第一天【自我與文化的連結】
第一天上午透過體驗活動進行破冰與關係建立,幫助新師連結自身特質與夥伴;同時也設計了三個關卡──「建立 KIST 學校與聯盟」、「KIST 教學策略的創新」及「辦公室 tour」,加深新師們對 KIST 願景使命與聯盟精神的理解。

下午的課程則分享了「建立正向教室文化|善意溝通」,講師介紹了四個核心元素:「觀察、感受、需求、請求」。講師帶領新師從客觀描述自身經驗出發,進一步連結當時感受,接著感受學習運用善意溝通語言處理師生互動情境,營造正向教室文化。
緊接著,透過「核心價值電台」引導老師認識 KIST 六大價值,與建立正向回饋,並分享自己對於價值的具體樣貌與未來影響;以及透過「新進教師情境劇」梳理新師在教學現場可能遇到的情境,並提供新師 KIST 聯盟之資源,如:90 天文件 — 讓老師在 90 天後建立教室常規與穩定教學節奏、校內教練觀議課:釐清教學卡點與優化教學策略,以及非認知 AI 工具:提供班級經營與親師生對話技巧之建議。

第二天【走入現場的學習探索】
第二天上午的課程為:「建立正向教室文化|常規與環境」,延伸第一天課程分享的善意溝通,上半段先分享教室文化四面向:「姿態、規則、言語、環境」開始,希望新師們能設計並練習關鍵常規,給予孩子一致型的應對姿態,以及在表達關愛的同時劃出規則界線;下半段則透過「See it、Name it、Do it」三步驟,先透過「See it」介紹有效指令的四原則:「明確性、具體性、連續性、可觀察性」,以及分享常見的教室常規建立(例如:共同語言及手勢),希望新師們能用有力量又溫暖的方式傳達指令給孩子;而「Name it」則是先觀察影片中的老師設定了什麼常規,並思考常規的目的,以及幫助學生遵守的方法與策略;接著是「Do it」讓新師們透過角色扮演學生與老師,老師練習設計常規,練習有自信地將指令講出來;而學生則是練習正向回饋,回饋組員做得很好以及下次可以改變的地方。課程的最後,也請新師們自己替這堂課的學習做歸納與收斂,希望幫助新師們能建立有序的教室環境。

緊接著,下午前往致理科技大學參訪「島讀:KIST」PBL 成果展,讓孩子的學習被看見,並促進各校 PBL 對話交流,而新師們也藉這機會練習使用提問鷹架觀察 KIST 學生展現的品格力,以及透過與 KIST 教師對話,讓新師了解教學現場的多元樣貌並進行交流反思,觀察學校文化與核心價值。
參訪後,課程回到「自我與團隊」身上,製作「黏土畫」送給同組夥伴,思考讓團隊合作愉快的順風獸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,和讓團隊卡住的卡卡獸有哪些特徵,最後則檢視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或印象。

透過這兩天的 K CAMP 旅程,希望讓新師們認識 KIST 文化與核心價值,也學習建立正向教室文化,並在 PBL 成果展中,看見老師與孩子們共創的多元學習成果;希望減輕老師初入現場的焦慮,並為成為 KIST 老師、迎接新學年做好準備。